乐业民俗文化
在这个信息时代乐业县依然保存着壮族的织锦风情
古老的壮族织布法,在至今的乐业县依然保存着。乐业县在乡村里很
多村民依然喜欢穿土布衣衫。主要以蓝色、黑色为主进行织布。织出来的布看似简单、粗糙,一但制作成为各种饰品就有另一番风味且耐用不变型。
至乐业县依然保存魏晋时期古老传统的造纸术
距大石围天坑8公里的把吉屯,至今还沿用魏晋时期古老传统的造纸术
生产草纸。这种传统的造纸方法,主要以竹子为原料,经过石灰水浸泡、
风干、清水泡竹、粉碎、水杉根水浸泡、清水泡纸浆、捞浆、榨纸、检页、晾干等多道工序,历时半年才做出草纸出售。把吉造纸远近闻名、草纸创销县内外。
广西乐业县域至今居住了十几个少数民族
乐业县域居住着壮、汉、瑶、苗、布依、京、水、仫佬、仡佬等等民族。其中壮族在乐业县定居为最早,汉族、瑶族和苗族次之。布依族民族数量较少,定居乐业的时间也晚,有的是50年代后外地来乐业工作的干部职工。各族人民生活在乐业这块土地上,团结协作,建设家园。各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及语言,有良好的社会风尚。都具有勤劳俭朴、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热心公益事业等优良传统。
乐业县历史上是流民集居之地,因长期民族杂居、通婚、生活、语言、习俗差异不大,已形成多民族的大家庭。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壮族人口最多,为65202人占总人口的49.3%;汉族人口第二多,63996人,占总人口的48.4%;瑶族2404人,占总人口1.8%;其他少数民族人口620人(其中苗族165人,侗族7人,仫佬族22人,回族2人,民族不详者418人)。全县有24818户,总人口132222人。
解放前,在乐业的壮族自称“布土”。解放后,从1953年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州起,
凡讲僮话的都称僮族。1965年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务院决定改“僮”字为“壮”字。汉族、瑶族称壮族为“本地人”。
汉族大多数因战乱灾疫等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等地迁移而来,多为明、清时代、也有元代前和民国后来的。壮、瑶族称汉族为“客人”或“客边”(可见大多数比壮族、瑶族稍后才到乐业定居)。上岗村的杨姓于明末迁入;百乐村的陈姓于清初迁入;龙门村的吴姓、朱姓、汤姓等于清道光年间迁入逻沙太阳曹屯刘姓于明万历年间从浙江迁入。
广西乐业县唱灯戏(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基本特征
乐业逻沙唱灯自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形成以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伴随民俗节庆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2),在长期参如节庆和其他礼俗活动中,形成了根据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的内容表演比较固定的传统戏曲,因而形成了参与礼俗活动的程序特征;(3)乐业逻沙唱灯的音乐,主要腔调是正板(上下句),以及起板煞板。几乎每个剧都有,有的则是上下板到底,有的则吸收地方小调、山歌及巫歌而组成联合体,具有共存性特征;(4)乐业逻沙唱灯的唱词,颇工整文雅,形式亦多样,它是乐业逻沙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特征;(5)乐业逻沙一带是壮汉杂居的地区,由于民族文化的交流、渗透,因而唱灯曲调当中也圆场等。表演时载歌载舞,以唱代白,以虚代实的写意戏曲手法;(7)乐业逻沙唱灯的调式和板式不像某些乐曲那么繁复、华丽,而显出一种特殊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调式、板式的简朴性特征。
历史渊源
乐业逻沙唱灯是既有别于云南、贵州的花灯,又与花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戏曲。作为与贵州邻近的乐业逻沙唱灯,受到贵州花灯的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历史理应与贵州花灯的历史同步,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文献或其他依据,不能轻易地妄下断语,因此,对乐业逻沙唱灯的历史渊源就只能从当地墓碑文和老艺人掌握的资料判定其发生、发展的历史。
乐业逻沙唱灯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中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建国初至"文革"的新生转折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
编纂集成的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乐业逻沙唱灯自进入抢救、复苏时期以来,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2月乐业逻沙唱灯作为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被编入《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戏剧音乐集成》,列为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新千年以后,正在为争创乐业逻沙唱灯自治区级品牌而努力奋斗。
基本内容
乐业逻沙唱灯历史悠久,剧目丰富。唱灯戏以"三小戏"为主,行当可细分为小生、正生、老生、正旦、闺门旦、老旦、褶子丑、烂衣丑、官衣丑和老丑等。
唱灯音乐中,唱腔部分分[正板]和[小调)两类。正板类以[正板]为主,是灯戏的主要唱腔,是由[起板]、[正板]和[煞板]三个部分组成。小调类有[山歌]、[小调]和[巫调)等,一般只作为辅助唱腔。唱词为上下句结构,多数为五字、七字、十字句,也有长短句。舞台语言为桂柳官话。
唱灯戏的伴奏曲牌有[万年欢]、[大开门]、[小开门]、[拜堂曲]、[梳妆调]等。
由于唱灯是从舞龙踩灯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强烈的歌舞性质,表演载歌载舞,以唱代文,以大段唱词交待人物、叙述故事,在传统剧中常有几十句一段的唱词。例如在《断机教子》中,有四十四句,八十八行的唱段。表演时的主要道具是扇子和手帕。乐业逻沙唱灯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六十多个,如《马氏赶子》、《断机教子》、《葛麻走西》、《仁贵回窑》等,多为移植剧目。乐业逻沙唱灯的曲目,据普查统计,共有233首。其中唱腔类193首,乐曲40首。
唱灯戏,主要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乐业县汉族聚居的甘田、逻沙、同乐、幼平等乡,以及毗邻的凌云县的玉洪,田林县的浪平等地。其源流无文字依据,传说是在当地舞龙踩灯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乐业县历来有唱灯舞龙的文化传统,每年农闲时节或吉庆节日,有灯队走村串户庆贺新春或恭贺建房、庆祝婚嫁等。一般灯队由十六人组成,有一丑一旦,两个乐手和八个或十二个手持彩灯的灯队。
每个灯上除绘有花草虫鱼外,还分别写有"恭"、"贺"、"新"、"禧"、"风"、"调"、
"雨"、"顺"等字样,每灯一字,舞灯时不断地摆出不同队形的"恭贺新禧"、"风调雨顺"字样,边舞边唱民间小调,内容是祝愿吉庆,当地人称之为游村踩灯,一般在农民的堂屋、院子里进行。在踩灯歌舞的基础上,灯队艺人(为一丑一旦)不断增加新内容,演唱有一定情节的故事。艺人们在长期演唱中,不断吸收了当地的[敬烟歌]、[要饭调]、[送哥调]等民歌,还吸收了巫师的一些唱腔,用来演唱故事,踩灯歌舞与唱灯逐渐分离,形成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唱灯戏以"三小戏"为主,即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可细分为、正生、老生、正旦、花旦、闺门旦、老旦、褶子丑、烂衣丑、官衣丑和老丑等。
唱灯戏音乐中,唱腔部分分[正板]和[小调]两类。正板类以[正板]为主,是灯戏的主要唱腔,是由[起板]、[正板]和[煞板]三个部分组成。小调类有[山歌]、[小调]、和[巫调]等,一般只作为辅助唱腔。唱词为上下句结构,多数为五字、七字、十字句,也有长短句。舞台语言为桂柳官话。唱灯戏的伴奏曲牌有[万年欢]、[大开门]、[小开门]、[拜堂曲]、[梳妆调]等。伴奏乐器有鼓、木鱼、大锣、钹、二胡、月琴、笛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唢呐。
由于唱灯戏是从舞龙踩灯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强烈的歌舞性质,
表演载歌载舞,以唱代文,以大段唱词交待人物、叙述故事,在传统剧中常有几十句一段的唱词。例如在《断机教子》中,有四十四句、八十八行的唱段。表演时的主要道具是扇子和手帕。
1990年以前,唱灯戏没有专业剧团,1950年以前,均系半农半艺松散的民间组织,艺人于农闲时从艺唱灯,农忙时则务农。1990年乐业县文艺队改名为"乐业县唱灯艺术团"兼演唱灯戏,深为群众喜闻乐见。
主要价值
乐业逻沙唱灯,在广西的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与云南、贵州花灯相媲荚的地方戏曲。它是桂西北高山汉族地区的优秀民间戏曲文化,是古老灯戏的遗存。
发掘、抢救、保护乐业逻沙唱灯,其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学术价值。在中国的灯戏史中,常见的有四川花灯、云南花灯和贵州花灯等,而乐业逻沙唱灯却名不见经传。作为地方特色的乐业逻沙唱灯的发掘、抢救和保护,不仅将带动和促进广西地方特色戏曲的弘扬,而且对丰富和完善广西戏曲史,乃至对中国戏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乐业逻沙唱灯,对百色市乃至全广西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舞龙表演
唢呐表演
踩灯表演
板凳龙表演
广西乐业县——带有母系氏族色彩的母里屯
母里是乐业县马庄乡卡伦村13个自然屯中,屈指可数的汉族自然屯之一。长
期以来,让这个屯远近闻名的是这里奇特的民风民俗:世代一直沿袭女人当家,家里家外,无论大事小事,全是女人说了算,活生生的保留着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的主要特征。
据屯里的几位长者回忆,他们小时候从父辈那里听说,在清代乾隆年间,尤为贵州来的姓陈的算命先生赶来一公一母两条青龙,他想将自己父亲的尸骨葬到这个村子,因不合意就走了。后来,那条母龙留在了村子,变成了一座石山,这里就取名为“母里”。而那条公龙就留在了邻村一个小寨,这个摘自命名为“福规”。
这位算命先生还在山中的一块岩壁上用朱砂写下一首诗,可惜年代已久,只能辨出部分字来。
关于“母里”的传说,村民们还有另外一种版本:相传在宋朝,天上飞来两匹白马,其中一匹母马就落在了这个寨子的田地中,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另外一匹公马落到了邻村,也变成了一块石头,后来,这里被命名为“母里”,公马落的地方命名为“福规”。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果真在不远的田地中,看到了那块传说中的大石头,这块石头,在他们的记忆当中就一直稻田中间,谁也没去动过它。村民还告诉记者,母里屯的两边分别各有一座山右边为“白虎山”,左边为“青龙山”,但“白虎山”就是要比“青龙山”高一筹。他们解释说,这也许就是这一带为什么女人当家的缘故。
母里屯的故事很多,但这些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到底从何开始,谁也没法
清楚,现在的这些村民只知道从娘肚子出来后,就一直是这样的。这里的婚嫁大
在附近几个村解决,如果是外面嫁进来的,久而久之,也入乡随俗的当起了家长。
母里这一奇特的习俗,在乐业县已家喻户晓,目前,已有中央和区级多家
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也派来专家证实,在中国汉族
区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科考和旅游价值。乐业县已将母里屯母系风情作为与大石围天坑群相配套的人文景观进行重点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