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漂流记(五)
2.2.2布柳河珍稀动物
布柳河丰富的植被资源,清澈无污染的水域,孕育了各类多样的软体动物(主要是生活于地下河中的洞穴螺类)、节肢动物(洞穴蜘蛛、洞穴虾类、洞穴蟹类)、蝴蝶、鱼类、蛙类、蛇类、鸟类(仙八色鸫)、哺乳类(猕猴、熊猴、小爪水獭、云豹)。
附常见动物简介:
2.2.2.1花(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1871)
花(hemibarbus maculat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鮈亚科(gobioninae)
属(hemibarbus)。俗称:芝麻勾、芝麻鲮、鸡竹、沙沟、麻花。
花头长小于体高,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后头长。下唇两侧叶狭窄,颐部中央三角形突起较大,口角具颌须1对。体侧在侧线上主有6-12块大黑斑,体侧、背部及尾鳝、背鳍亦散布许多小黑斑;尾鳝的黑斑连成规则的条纹。
花为江河湖泊常见鱼类,喜欢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及水流较缓慢之处。幼鱼多在支流沙底水域活动。杂食性,以水生昆虫的幼虫为主要食物,也食软体动物、淡水壳菜、小蚯蚓和小鱼等。最大个体可达40cm,一般2冬龄性成熟,生殖季节在3-5月,怀卵量2-4万粒,分批产卵,产粘性卵,附着于水草上发育。生长较快,是本亚科中较大的一种。可供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花分布广,全国各个主要水系都有分布(除高原地区之外)。
2.2.2.2 (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1855)
(hemiculter leuciscul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rinae)
属(hemiculter),俗称:川条子、白条、蓝刀、鳞刀、青背等。
体细长,侧扁,背部平直,腹部浅弧形。头尖,呈三角形。侧线完全,侧线前部向下倾斜,达胸鳍后端急弯折,与腹部平行于体侧中轴之下,在臀鳍基后折向上,延至尾柄中央。
为杂食性小型鱼类,主要摄食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等。群栖于江河、湖泊及水库等水域的上层,行动迅速,性活泼,喜集群,沿水面觅食。5-6月产卵,产卵时有逆水跳滩习性,繁殖力强,分批产卵,数量多,卵黏性,淡黄色,受精卵黏附于水草或砾石上孵化。
一般体长l00至140毫米,最长达240毫米。数量较多,具一定的经济价值。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2.2.2.3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 günther, 1873)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鱼丹]亚科(danioninae)马口鱼属(opsariichthys),俗称:桃花鱼,山鳡,坑爬,宽口,大口扒,扯口婆,红车公、大口鱼等。
马口鱼体长而侧扁,上颔两侧边缘各有一个缺口,正好为下颔的突出物所嵌,形似马口,故名马口鱼。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雄鱼在生殖期出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鳍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的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鲜艳的婚姻色。
马口鱼多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底质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在静水湖泊及江河深水处皆少见。它们通常集群活动,性凶猛,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左右。第一年生长较迅速,可达 7-11厘米。1龄鱼即有繁殖能力。生殖期多集中在6-8月,在较急的水流中产卵。
马口鱼广泛分布于我国从黑龙江至海南岛、元江的东部各河流干、支流。此鱼不大,体重一般约50 克,100-150克重的不常见,属小型鱼类。但其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较高,为普遍食用杂鱼之一。在丘陵、山区是主要经济鱼类。
2.2.2.4斑鳠(mystus guttatus (lacépède), 1803)
斑鳠(mystus guttatus)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鳠属(mystus),俗称:鲶鱼、魽鱼、芝麻魽、白须魽等。
体长,侧扁。头平扁,吻宽而圆钝,略似犁头状。口宽大,下位,弧形。须4对:上颌须最大,末端达腹鳍基;鼻须较短;颐须2对,外侧1对较长,可达鳃孔。体呈棕色,腹部黄色;体侧具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形蓝色斑点(幼鱼无斑)。背鳍、脂鳍及尾鳍灰黑色,有褐色小斑点;胸鳍、腹鳍及臀鳍色淡,很少有斑点。
栖息于江河的底层,以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如水生昆虫、小鱼、小虾等,也食少量的高等水生植物碎屑。每年4-6月繁殖,但在6-8月也发现有性成熟个体。
个体大,一般常见个体为1-2公斤,个体大者也有5-10公斤,最大者可达15公斤。肉质细嫩,味鲜美,数量也多,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尤其在西江(含红水河)流域,被视为西江的名贵鱼类之一。
2.2.2.5多耙光唇鱼(acrossocheilus clivosius (lin), 1935)
多耙光唇鱼(acrossocheilus clivosi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
体长而侧扁,吻钝圆,稍向前突出。口亚下位,呈浅弧形。上唇紧贴上颌外表,上唇与上颌之前无缢纹。下颌前缘与下唇分离,较平直,具锋利的角质,唇后沟中断。
体侧具5条深褐色垂直条纹,上窄下宽,占3-4列鳞片的宽度。背部在前4个条纹之间有3个褐色斑块。
此鱼为中小型鱼类,常见于山区溪流中,在其产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2.2.2.6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iridescens longipinnis (wu), 1939)
长鳍光唇鱼(acrossocheilus iridescens longipinnis) 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
体高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较高,头较小,呈三角形。口较小,亚下位,呈马蹄形。上唇紧贴上颌外表,下颌前缘露出下唇外,具角质薄锋。须2对,口角须较吻须长。
体侧有5条橙红色垂直横带,上宽下窄。各鳍浅黄色,尾鳍内缘有黑色边。
为江河中下层鱼类,以固着藻类为食,体长约100毫米的个体即达到性成熟。每年2-5月为其繁殖季节,体长超过150毫米以上的雄性个体,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及第1分支鳍条延长呈丝状,其长度均超过头长。
该种鱼类体型较大,在其分布区内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2.2.2.7小鳈(sarcocheilichys parvus nichols, 1930)
小鳈(sarcocheilichys parvus) 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鮈亚科(gobioninae)鳈属(sarcocheilichys),俗称:红脸鱼、荷叶鱼、牛屎鱼。体略侧扁,背缘隆起,头与躯干分界明显,在枕部之后突然隆起。头中等大。口下位,马蹄形,下颌前缘有发达的角质边缘。唇稍厚,下唇肉质,且限于两侧口角处。上唇内侧口角处有1对极短须。
活体背侧灰褐色至黄铜色,腹部淡白色,颊部橘红色;背鳍浅灰至暗红色并有白边,有1纵列红斑;其余各鳍微红到淡橘黄色;各鳍具散布黑点;体侧具1条自吻端穿越眼后并沿着侧线直达尾鳍基的黑色纵带,此黑纹在体后半部渐为深色。
该鱼体型较小,常栖息于水质清而有砾石的山溪小河中,主食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等。1龄性成熟,繁殖期为4-10月,卵产在浅水草处;卵大,橙黄色,粘性;生殖季节雄性体色鲜艳,吻端两侧及眼下有珠星出现。
该鱼可供食用,但个体较小,数量较少,因此经济价值不大;但是可引进水族箱作为观赏鱼。
2.2.2.8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 (sauvage et dabry))
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 (sauvage et dabry)),又称瓜溜、圆头鱼,体较高,头短阔,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成负无须。侧线鳞46~49。背鳍硬刺具锯齿。
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处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颌刮取藻类为食。雌鱼体重约l市斤开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滩上产卵。肉细嫩、富脂肪。生长较快,3年鱼体重2中斤以上。个体较大,最大能长至3.5千克。为地区性经济鱼类。